首页 > ku游戏平台(官方)手机app/官方版/免费/安装/下载 > 建业月刊
发放“CPI”红包,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澳门特首何厚铧在4月22日宣布,将从特区财政收入中拨出逾20亿元盈余实行“派现红包计划”,还富于民。澳门特区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将此举解释为“旨在舒缓高通胀压力”。同样面临强大通货膨胀压力,内地居民亦纷纷心生期待和羡慕之情,不禁发出如此疑问。
自上个世纪90年代理想主义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回到了“妖魔化”中国的阶段。这与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人错误地担心中国会在政治和经济上威胁西方有关。
——德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黑伯雷尔发文谴责西方媒体。他认为,中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被西方人遗忘了。他强调,西方人不了解拉萨事件的真相和背景,西方媒体最近关于中国的报道如同一种神经病的发作。
有亚洲30亿人口的消费为后盾,包括玉米、小麦、糖、大豆等在内的农产品将在未来持续10年到15年的商品牛市。
——针对目前飞涨的米价,著名经济学家罗杰斯在北京举办的商品投资报告会上做出如是判断。他认为此番全球米价飞涨的主因是通货膨胀,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开始弃农从商或者务工,其直接后果是随着人口增长,需求增加,供给大幅下降,供需之间的不平衡终于引发席卷全球的粮食短缺恐慌。另外,针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局面,罗杰斯还表示,人民币升值应该一步到位,这是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存在困境的最有效办法。
令人震惊的山东列车脱轨事故或会将年前南方雪灾给中国铁道部带来的自信抹上质疑的色彩。
——FT中文网的评论代表了公众的疑问。三个月前的那场雪灾,某种程度上拖缓了饱受诟病的中国铁路改革步履,靠行政体制高效的救灾模式,铁道部得以在中国国务院是次机构改革中全身而退。把层出不穷的重大死伤事故归结于中国铁路系统高度行政垄断下的低效运行或许过于严苛,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弊病在防微杜渐及监管上已给中国僵化的铁路体制带来了沉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位“见过地狱”,以“十年小说、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享誉海内外的老人(柏杨),停止了奋斗不息的脚步,将他传奇人生画上了句号。
——“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却从来没拿过一张文凭;一生娶过五个妻子,每次婚姻都伴随着一段如烟往事;在台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七十年代几乎被枪决……”用生命的体验书写精神的丰碑,关于华人集体文化和性格上的缺点,作家柏杨曾用深刻的洞见给无数中国人以警醒。老人驾鹤西去,从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延续自鲁迅的一脉精神力量的暂断,追忆缅怀柏老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
在巴黎传递火炬的遭遇,伤害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
——在与法国参议院议长克里斯蒂安·蓬斯莱会面时,中国奥运火炬传递手金晶这样表示。尽管前者带来了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慰问信,但这种只有遗憾而没有道歉的表态还是让许多中国人难以接受。爱之愈深,恨之愈切,针对法国的强烈抵抗态度同国人对法国的原有态度是分不开的,在此之前,中国一直假想同法国之间有着超乎寻常的传统友谊。
孩子都死了,还不让人说话?
——“谣言又一次跑到了真相的前面。”安徽阜阳的手足口病疫情再次将知情权的问题推上了公众议程。从第一个病例死亡到向社会公布引起重视整整用了一个多月,面对如此的信息公布速度,公民只能发出不平的感叹。
我们希望避免出现失地农民在城里和乡下都没有归宿的局面。这是一个很困难、很棘手的问题。
——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21日报道。现已有44%的中国人住在城市。专家预测,最晚到201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半数。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约有1,500-2,000万,这样一个速度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社科院劳动经济学家张车伟的感喟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最为使人担忧的是,这方面怎么改革目前还没人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地产百强第39位
2008年3月2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在“2008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四家单位共同发布的《2008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因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度的突出表现,建业住宅集团继荣获“2007年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41强”,并荣膺“2007房地产百强企业中西部品牌价值TOP10第一名”的基础上再获殊荣,在“2008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总排名提升至第39位,并入选2008年“抗风险能力TOP10房地产企业”。
榜单显示:“万科”依旧毫无悬念地连续稳坐老大宝座,其稳健如常令业内同行惊羡。位列五强的都非泛泛之辈,“万科”、“中海”、“合生创展” 、“保利”、“首都开发”依旧表现抢眼,显示出雄厚的实力。由中国房企百强构成的中国地产业强大的明星阵容、中国地产业的第一方阵,无论从规模、开发量、销售额、上缴利税,还是在行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均堪称行业翘楚。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专注于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每年都会发布“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及“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的专项研究报告。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进行了五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评判房地产企业经营实力及行业地位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品牌的权威认证。
专家指出,全国性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越来越注重用数据说话,在2008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中,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以2005年~2007年房地产业务平均销售额3亿元或销售面积10万平方米为入选门槛值,根据开发规模与经营业绩规模相结合、资产负债结构同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相结合、成长性与开发潜力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因子分析法及相关数学模型,对全国500家入选的房地产企业(集团)的规模性、盈利性、成长性、偿债能力、运营效率和纳税额等六个方面的20个指标和其他数据信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科学全面地计算出入选房地产企业的综合实力指数,评价产生了2008中国房地产综合实力百强企业。
建业凭什么?
在2005年~2008年连续四年中国地产百强榜单上,作为中原品牌地产代表性企业——ku游戏平台(官方)手机app/官方版/免费/安装/下载一直稳居河南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其综合排名分别为:2005年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96位、2006年第53位、2007年第41位,而在今年的排名上,建业再踏进两步,晋升至第39位,更是首次荣膺“2008年中国房地产百强抗风险能力TOP10企业”。
而这几年中,豫籍房企上榜者只有鑫苑连续三年,正商、居易国际只是在今年跻身榜单,在此寥寥无几的“映衬”下,ku游戏平台(官方)手机app/官方版/免费/安装/下载何以位居前列?
在研究组看来,ku游戏平台(官方)手机app/官方版/免费/安装/下载能位列第39名的成绩,得益于近三年的稳步发力、以稳定的增长赢得了研究组的好评。虽然建业2007年销售额同比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地产企业增长不高,但这是因河南房地产市场销售均价偏低造成的。如果按照销售面积来衡量,建业2007年销售面积同比增长明显;让研究组赞赏的是,仅资产规模方面就同比增长68.7%(参加本次百强研究的企业,资产超过50亿元的有80家之多,平均增长率为36.5%),以高于众多房企近双倍的态势增长;而房地产业务收入方面同比增长68.8%(参加本次百强研究的企业,房地产业务收入超过25亿元的企业超过60家,平均增长率为40%),这种规模及营销能力,是许多房企难以企及的。
除了这些,建业赢得研究组青睐的还有富有前瞻性的省域化发展战略布局。自2002年至2007年底,建业征战布局中原17个中心城市、3个县级市。在完成战略扩张布局的同时,建业的土地储备也大幅增加,至2007年底,达800万平方米,与去年相比有近40%增长幅度,充分展现了规模性企业未来良好的发展潜力。强劲的可持续发展性及未来的成长性深为研究组肯定。
持续扩张、快速成长、盈利攀升已经成为更多优秀企业 2007年的发展特征的情况下,百强企业负债比重居高不下的风险不可忽视。因此更为研究组认可的是建业省域化发展战略对区域市场的深刻认识,成为建业规避跨地域扩张风险的重要手段。另外,建业还成功引进凯德置地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建业在“抗风险能力”方面较为突出,荣膺“抗风险能力 TOP10 企业”,在货币政策从紧、市场近期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环境下,建业与中海、万科、复地等“抗风险能力 TOP10 企业”在降低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方面的经验将成为全国同行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五年来,近50家国际金融机构如美林投资银行、德意志银行、瑞银投资银行等,纷纷将房地产百强企业名单作为他们在中国选择投资合作伙伴的重要依据。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一批国内金融机构在信贷资金发放、授信业务方面也对房地产百强企业倾斜,并优先考虑。可以预见,四年蝉联“中国房地产百强”的ku游戏平台(官方)手机app/官方版/免费/安装/下载,必将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文字执笔:李平)
我有两个朋友,一个20来岁,一个30来岁,平常我同他们还算聊得来,最近却弄得不太愉快了。
不想透露他们的名字。姑且一个叫20,一个叫30。20热衷于传给我一些“愤青”的言论,相信大家也都看到过,就是抵制家乐福之类。一些谣言编造得非常可笑,“法国政府准备拿出2000万美金,家乐福自己再拿出500万美金,用于五一降价促销,听说家乐福高层很狂妄,让中国人在五一降价中挤破家乐福,最好踩死几个人。法国电视台也在积极做准备,拍摄中国人到家乐福疯狂购物的影像,让中国人自打自的嘴……”姑且不论法国政府是否有权对一个企业如此慷慨,真要这么蛮干的话,法国政府从兜里掏出的为什么偏偏是美元?而不是欧元?
30则拉我参加豆瓣网的一个小组“我爱法国货”,他还要举行一个活动,本周穿法国品牌衣服出门。我说,身为穷人,只有一件歪嘴鳄鱼牌短袖T恤,算是法国货,春寒料峭之时,穿这个上街肯定冻个半死。要不,你送我一件正宗的歪嘴鳄鱼牌夹克?我就可以配合一下。
在MSN的签名上,20与30也展开了激烈的PK,并且都试图拉我到他们的阵营。20的签名是:“抵制法货,抵制家乐福!”还质问我,你为什么不在签名上加一个“红心CHINA”,我只好说,因为一贯羞涩,在心里偷偷地爱就好啦;30的签名是:“不抵制法货,只抵制蠢货。”“我不是在家乐福购物,就是在去家乐福购物的路上。”他让我改成和他一样的。但我真的很少去家乐福购物。因为某次在家乐福购买了我爱吃的一种麻辣粉丝,两块五一包,后来发现在小区超市只是两块三一包,就自动开始抵制家乐福了,比较愤青,算是一位具备远见卓识的先行者。
总之,20们享有道德上的优越感,我热血,我爱国,我正义;30们享有智商上的优越感,我聪明,我成熟,我理性。双方阵营都有一大票人在底下摇旗呐喊不休,互骂对方“脑残”,煞是热闹。我对此却是漠然无所感触,假如你要让我表态,我实在不晓得站在哪一方才合乎自己的真正心意。
抵制法货的起因是由于法国总统萨科齐声称要抵制奥运会的开幕式,并且纵容了藏独分子在巴黎袭击圣火。但我对于所谓的圣火实在缺乏兴趣。很早以前,看过英国的搞笑大师班尼·黑尔的短片,有关于传递圣火的段子。时间太久了,记得不太清楚。好像是班尼走在路上,想抽一根烟,左摸口袋,右摸口袋,就是找不到打火机。这时候,一个火炬手跑过来,班尼上去拍拍他的肩膀,把烟凑到火炬上,借了一个火,又很惯性地一口气把火吹灭。还有个镜头,班尼做了火炬手,兴高采烈地奔跑。一辆洒水车驶过来。噗嗤一下,圣火被浇灭了。班尼慌了手脚,看到路边有个烧烤摊子,就上去借了一个火,继续兴高采烈地奔跑。
因为我所在的青岛要举办奥运会的帆船赛,关于传递圣火的新闻非常火爆,一大票人哭着喊着吵着闹着叫着笑着争做火炬手。经过某单位,还隆重地扯起横幅:热烈祝贺我单位职工××当选奥运火炬手。于是,我一下子回忆起了班尼·黑尔。对于加了“圣”这个前缀的东西,什么圣人圣水圣火圣光圣女……我就是没办法激动起来,再加上屁股后头跟了一大票脸色红扑扑的人,雄壮地护卫着,高声地赞美着,浩荡地前进着,不免有些讨厌。至于原因,我懒得深究,可能我逆反心理强了点吧。还想补充的是,以“圣”为前缀的东西,我唯一不反感的只有圣斗士。
我倒是很希望圣火每到了一地,都能允许大家去借个火。譬如,我想知道,用圣火点的烟,和一块钱的火机点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去借个火种,回去开个烧烤店,就叫“圣火烧烤”,生意会不会比较兴隆?当然,这样的事情注定不会发生,否则圣火就会变成剩火。当藏独分子袭击了圣火,我觉得更加可笑,倘若抢回去开个烧烤店,这种行径尚可谅解,非要把它搞灭了,就能证明自己的力量?除了展示自己的“脑残”之外,我想象不出更加适合的形容词了。
嗯,读到这里你应该晓得啦,我确实不关心这些与政治相关的事。有这么一则轶闻,叶利钦在遭遇叛军逼宫之时,正和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一起呆在克里姆林宫。当时的情势非常危险,叶利钦叫人告诉叛军头子,罗斯特罗波维奇和他在一起。得到的回答是:“告诉罗斯特罗波维奇,我们没杀一个人。”这似乎说明,音乐和音乐家可以超越政治立场,得到敌对双方的共同尊重。
我承认政治很重要,事关每个人的前途与福利,但我也有自由置之度外,暗自喜欢我的古典音乐和麻辣粉丝。我只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就像电影《勇敢的心》中的梅尔·吉布森,南北战争爆发了,他只是领着儿子种自己的地,哪一方也不参加。然而,当南军烧了他的房子,杀了他的儿子,他就一下子爆发了,向着南军开战,阴差阳错地成了爱国者与大英雄。我以为,能过上喜欢的日子,才是最要紧的事务。倘若人人在这块国土安居乐业,你让他不爱国都难。做好自己的事情,或许也算得爱国之一种,而且是最靠谱的爱国行为。除了不关心政治之外,几乎所有热火朝天的事情,都会让我丧失掉探究的兴趣。畅销书榜、电影票房榜、金曲排行榜,从来不是我取舍的标准。美国诗人佛罗斯特写过一首《未选择的路》,摘录如下: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那些少有人走的路,那些沉睡封尘多年的书籍,那些乏人问津的电影与音乐,那些隐匿在深街暗巷的小吃,那些冰山一样的冷艳女子,在我眼中蕴藏着更为丰富的惊喜。我爱冷冰冰。对于热得发烫的东西,只好敬而远之。我觉得,当今的社会,已经堆积了足够的泡沫,喜欢泡泡浴的人自然乐不可支,但我只想冲个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淋浴,可以吗?
目前,我最想找人探讨的问题,是关于《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你最喜欢哪个版本?鲁宾斯坦的?里赫特的?简尼斯的?还是齐柏丝坦的?……当有人问我要抵制什么货的时候,我委实无法作答,只好保持沉默。你还不如告诉我哪里可以买到最便宜的麻辣粉丝,谁卖得贵我就抵制谁!
(崔楚平,特约撰稿人。)
去年全民炒股的时候,不断有人劝我炒股,也不断听见别人劝别人炒股,似乎变成一种新的时尚。印花税风暴后,这种声浪低弱了些,但相信很快会反弹——十年牛市啊,还不够大家激动痴迷的?网上流传大幅标语照片:“抢劫不如炒股 市公安局宣”,大概是恶搞的PS,不然,在股市开辟对抢劫犯们的第二战场,我倒是很赞成。
以我的资质,很难想通为什么会有人自己炒股,就要到处劝别人炒股。说实在的,这比你生了个小孩,就到处劝别人生小孩还要荒谬。这几年我不像以前那样喜欢抬杠,否则我可以这么回答:
——为什么要炒股?
——环境好,回报率高。
——还有很多事回报率也很高,比如卖身。又不见你做?
——我接受不了。
——对呀。炒股,我也接受不了。
当然他们还有别的理由,比如我不用坐班,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抽空关心一下不费事之类。按照这种说法,只要有空闲,傻子都能从股市里收钱。这不但是对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极大轻蔑,也是对蓬勃发展的炒股事业的极大污辱。
中国的一窝蜂真是可怕。头几年只要有人对你念叨“中国老太和美国老太”,你就东拼西凑南借北榨地买房,这两年只要有人嘴里念念有词“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就又东拼西凑南借北榨不惜抵押刚到手的房产去买基炒股。
上世纪初上海有一种赌博事业叫“打花会”,半个月一期,三十六选一,打中了就是三十倍的收益,回报率高不高?当时多少妇女五迷三道,卖房子卖孩子争着参与。因为听说有人在坟场里睡觉,梦见了第二天开出的花门,一下子无数大姐小婶都在开花会头一天睡在乱葬岗上,还得像传说中那样单独前往,以致当年上海的强奸案和伤风致死率都大幅上升。
就说现在,福利彩票,六合彩,地下六合彩,还有风靡全球的赌波,哪样回报率不高?尤其是赌波,全欧洲就20来只绩优股,而且以足球媒体之发达,你对这些球队运作的了解不远远超过那些上市公司?想稳盘就抱粗腿,想爆冷就打歪注,老虎一打盹,发财的机会就来了。2004年,北京地下庄家狂赌谁会当选台湾地区“总统”,若是我敢按自己看法下重注,一套房子也挣出来了。
我一番东拉西扯,无非是想说,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自己习惯的生活轨迹,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一个很稳定的东西,如果听人蛊惑,乱动心思,蚀不蚀财不说,往往自乱心神,反而失去正常的生活秩序,好比是自我制造了一场非典。
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就是一个炒股高手,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他的人生目标不在于此,而是想在哲学讲坛上打败一个股盲——黑格尔。他选择同一时间,在黑格尔上课地点的对面开课,结果黑格尔那边车水马龙,这边门可罗雀。于是叔本华兴味索然,终生耿耿于怀——虽然他还是比黑格尔有钱得多。
再往前,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泰勒斯。人家笑话他不懂理财,他就凭借自己的天文学知识,预测今年天旱,橄榄会丰收,于是抢先租下几座榨油坊,果然发了大财。不过他并未就此成立跨国橄榄油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又回去研究哲学了。他只是要证明:哲学家也能赚钱。
如果我也纵身跳进股市,成为巴菲特第二,再回来跟大家谈人生理想,就会比较有说服力。不过虽然还没有发财,我仍然可以讲一个道理:人做一件事,不仅因为它有利可图,世人都对此趋之若鹜,还应该因为那是他喜欢做的。有钱难买心欢喜哪。
最近看一部日本情色片叫《东京新爱人》,里面有位姑娘,晚上到涩谷当SM女王,赚钱来贴补她的话剧事业,顺便还可以在SM游戏里锻炼演技。这位姑娘非常快乐,有空还会和剧团成员胡搞一下,或者放放追求者的鸽子。虽然该姑娘从事的是性工作,但我觉得她比连“套牢”都不懂就开户炒股的同志们,要明智,也更懂得生活。
“成功”是个什么东西?历朝历代并不相同。在中国古代,光有财是不算成功的,得有势,拿张片子(就是巨型名片),可以送人到县衙里去挨板子,也可以把人从县衙里捞出来。要有势,经商发财不行,考武状元都不行。你得当文官,古代叫“通籍”,一人当官,整个家族都有了势力。
自然,如果有门路,钱也可以买到势力,这一点古今并无不同。只是,现代更讲究标准,所以一切都换算为财富的数量。名望、人脉、地利、天时……归结到最后,不过是财富的数量比较。
中国古代对于财富有一种很强的防备心理,“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了两千多年。你可以说那是将人民限制在土地上,而不是随着货物流动走南闯北,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不可否认,多少代的儒家君子,试图制定与维护的,也正是在财富比较之外的价值体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曾经记载了一条当时做官判案的秘诀:
“碰到名誉官司事理不明时,宁愿委屈穷人,也不要委屈富人,因为富人更注重名声,被冤枉的后果更严重;碰到财产官司纠缠不清时,宁愿委屈富人,也不要委屈穷人,因为穷人更需要财产,被剥夺的后果更严重。”
这段话里包含的意义,并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说话的这个人,将自己摆放在“穷”、“富”之外,并认为在人力无法判断是非时,能让穷、富两方“各得其所”,是仲裁者最大的成功。这段话是什么?这段话就是潜规则嘛!潜规则并不是都是让实施者得到现实的好处,它同样可以寄托一种理想,用超越功利的方式让实施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而当下我们说的潜规则,就完全变成了财欲和色欲的交换命题。
古人常说有“三不朽”,也就是古人眼中的“成功三途”:立德、立功、立言。苏东坡夸奖韩愈,说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讲的便是立德、立言两途。如果“成功”只剩下“立功”一途,“立功”又窄化成“赚钱”一途,这“成功”背后的价值观,也就单薄得紧了。
而今的商业精英,怕也很少只以赚钱为唯一成功指标的吧?可是力劝别人投入股市,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动摇他的安稳心态,占用他的宝贵时间,且不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就算稳赚不赔,难道就一定是与人为善的美意与盛德吗?其实,那些热心劝人的,甘心被劝的,无非是大家心目中都有一套关于“成功”的主流想象。管你黑猫白猫,赚到钱就是熊猫。
于金庸小说中,我独爱《白马啸西风》的结尾:白马带着李文秀一步步地回到中原。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杨早,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从酗酒者手中拿走酒杯可能是最不受欢迎的事情。喝多的人从来不会承认自己已经醉了。即使当资本市场上泡沫已经泛滥的时候,投资者仍然个个热情高涨。关于股市泡沫的一个高论是:股市如同啤酒,没有泡沫就不像啤酒了。
的确,究竟有没有泡沫,其实是很难判断的。比如,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热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投机性泡沫。在最疯狂的时候,一颗稀有的郁金香球茎的价格,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城里的一栋豪宅。但是,根据Peter Garber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对郁金香的投资其实非常类似对艺术品或收藏品的投资。珍稀的郁金香球茎由于受到了病毒的影响,花色格外奇特。这些球茎之所以价格高昂,是因为反映了其后代的价值的贴现。当这颗球茎的后代被大量繁殖之后,价格很快就会一落千丈。此外,对郁金香的投机也有最终的实际需求支撑,因为当时法国的贵夫人们争相在头上簪一朵郁金香。
况且,从历史经验来看,有很多次泡沫最终都留下了宝贵的商业基础设施,带动了新行业的迅猛发展。在南北战争之后,美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热潮。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一共建造了7万多英里的铁路。一个接一个的铁路公司感染了疯狂的情绪,但由于负债太多、竞相降价,这些公司纷纷遇到亏损的压力。最终,大约有1/4的铁路公司宣告破产。然而,正是由于铁路泡沫,给美国留下了从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的铁路体系,统一的国内市场出现了,运输价格大幅度下降。正是由于有了铁路,才出现了像Sears这样的邮购零售公司,而可口可乐这样的普通消费品公司才得以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20世纪末,网景的上市带来了互联网泡沫。网景给投资者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凡是在现实世界中能够找到的需求,在网络上都可以复制。大家过去在超市买东西,以后就可以到网上商店买东西,过去在书店买书,以后就可以到amazon.com上买书,甚至像交友这样的社交活动,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与此同时,由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90年代后期不断降低利率,市场上的资金充足,导致风险资本的规模不断膨胀。这些资本开始涌入硅谷。从1998年底到2000年初,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平均上涨了5倍之多。但是到了1999年,很多网络公司的业绩仍然很不理想。市场上的怀疑和恐慌情绪逐渐酝酿。2000年3月,网络泡沫终于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从5049点一路跌落到1139点。网络股的繁荣导致光纤电缆公司的过度投资,在5-6年的时间内,一共有大约1万亿美元的投资用于铺设各种光缆。长途电话的收费从每分钟2美元降到了每分钟10美分,而数据的传送实际是免费的。当盲目投资的通讯公司破产后,银行通常会把它们接管过来,把原来1美元铺设的光缆以10美分的价格出售给新公司,后者继续使用这些光缆,而且通常都会赢利。光纤“高速公路”创造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全球商业网络,新一代的网络企业蓬勃兴起,同时,服务型和知识型工作也可以很方便地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这才出现了后来蔚为大观的“离岸生产”和“外包”趋势。
但是,泡沫不一定总会带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泡沫崩溃之后,我们只看到居民财富灰飞烟灭,企业亏损水落石出,银行的不良资产急剧增长。为什么泡沫四散之后,我们找不到啤酒呢?
美国的股市泡沫之所以会带动大规模的创新,是因为每次泡沫的出现,都是伴之以让人有无限遐想空间的巨大投资机会。股市泡沫使新技术倍受追捧,可以大举筹资,突破资金的瓶颈。泡沫崩溃之后,资本市场上出现了重新洗牌,盲目跟风的投资者血本无归,被清理出场,但新的基础设施却留了下来。中国的牛市却从来不是由于地平线上出现了新技术的曙光。以这轮牛市为例,2005年股市开始上涨,是因为当时股价被严重低估,价值重估带动了股市回暖。但是到2006年和2007年,股市的上涨是因为市场上流动性过剩。由于中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体系,因此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居高不下。这部分储蓄过去大多存放在银行存款账户上。2007年之后,通货膨胀黑云压城。尽管央行为了遏制通货膨胀频频提高利率,但遗憾的是,存款利率的提高始终跑不过通货膨胀。为了不让辛辛苦苦的积蓄缩水贬值,越来越多的钱从银行存款搬家,流入股市和楼市。流动性已经过剩,但是落后的金融体系能够为居民提供的投资机会却奇缺,山洪滚滚而来,河道却狭窄浅薄,自然泛滥成灾。
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国有股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经济中国有企业已经退居三分之一,但是在股票市场上其比例却高达80%以上。这反映出政府在发展股票市场时,原本考虑的并不是通过这个市场更好的配置资源,而是希望能够为国有企业融资开辟“第二战场”。稀缺的资本再次成为“免费的午餐”。由于股权融资的代价低廉,得到资金的企业也不懂得珍惜。大量的资金投入“无底洞”般的“技术改造”,或是朝秦暮楚的“兼并重组”,甚至再度流入股票市场进行投机。股权分置改革虽然已基本完成,但随着国有银行和几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国有股份占绝对比重的这一情况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固然,国有企业中也有成功的范例,但是,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辉煌来自于其制度性的垄断权力。它们的业绩越好,实际上证明了其垄断权力越大。它们对待投资者和对待消费者一样,是高傲而怠慢的。中国经济中最成熟、最先进的外资企业,我们无法投资,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成长性最好的私有企业,我们也很难投资。只要国有股份占绝对地位的现象不改变,投资者就有充足的理由质疑资本市场的效率,质疑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
制造业竞争力强而服务业落后的产业结构也会带来金融市场上的扭曲。企业特征的不同,要求不同的金融机构与之配合。传统的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产出的多为市场广泛接受的成熟产品,工艺精湛可靠,生产过程相对固定,风险可控,回报稳定。新兴企业则多为高科技企业或服务业企业,这些企业以投入新要素、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为主,成败的不确定性较大,一旦成功则回报颇高。相比较而言,传统企业生产各阶段的风险比较容易辨识,因此更适宜于通过银行体系融资。以技术创新为利润源泉的新兴企业则需要证券市场融资。如果由少数固定的银行机构投资创新性项目,常常会产生妨碍创新的效果。而证券市场可以通过个人的投资组合对冲特殊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调整资产组合的不确定性大小,从而分散不确定性并支持创新。创新活动虽然不确定性较大,但是一旦成功,将会带来巨额回报,总体来看,创新收益足以回馈金融市场。遗憾的是,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其实是传统企业居多,而新兴企业寥寥。在这样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资本市场,无法引导资本去支持大规模的创新,相反,整个资本市场上将死气沉沉,没有激情,也没有梦想。那些空洞而幼稚的“题材”、“概念”,是中国股市缺乏想象力和智慧的最好佐证。当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出现脱轨的时候,经济的列车就会发生事故。我们曾经研究过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金融改革过于激进,但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没有进展。和今天的中国一样,日本的制造业企业敢于在全球市场上竞争,但国内的服务业却一直受到政府的保护,效率低下、发展滞后。所以,当日本一下子放松了金融管制,大量的过剩资金纷纷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最终酿成了日本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泡沫。
不是所有的泡沫下面都有啤酒。请先把啤酒斟上,然后我们再来讨论泡沫。
(何帆,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7年香港股灾:从千万富翁到街边小贩
1986年,我在深圳见到了十几年没见的小学老师。他是出生在印尼的广东华侨,上个世纪50年代他刚从雅加达大学金融系毕业,响应祖国号召,同一大批东南亚华侨的知识青年跑到中国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于是,他成了我在长春市安达小学读书时的语文和数学老师。
经历了中国的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这个老师从爱国青年变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孩子能吃饱饭,1977年他带着老婆和孩子来到香港。不愧是学金融的,他先从建筑工人开始,几年后就开始自己在家里组装电子表往大陆卖,后来深圳开放了,他跑到深圳办了手表厂。
在深圳第一次见面,他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深圳(香港)环亚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他在深圳的工厂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当时最大的电子装配工厂之一。
之后三年,我们没再联系。1990年我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听到一个很熟悉的声音:十元两件啦!十元两件啦!我一回头,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老师站在三轮车上在大声叫卖日本的二手衣服。怕他尴尬,更怕自己尴尬,不知怎的我没敢上去跟他打招呼。正在一边犹豫,突然有人大叫:“走鬼啦!”只见我的老师和其他几个同样卖东西的人,像疯了一样把衣服用任何人类都想象不到的速度塞进包里,推着车子跑了。原来是市政管理人员来了,香港无照小贩专门请人给他们把风放哨。
从油麻地回来后,连忙找名片给老师打电话,所有电话都变成别人的了。第二个星期天我又去了,那天没有市政的人来,老师的生意也很冷清,我鼓着勇气上前跟他打招呼,本以为他会尴尬,可是老师毕竟是老师。老师跟我说:“我破产了,现在只能做这个生意了。见到你真好,如果没事陪我聊聊天。”
我问:“那么大的工厂,是怎么破产的?”
老师说:“嗨!都是一个贪字。1986年香港股市疯了,我看不少人赚钱,我这个学金融的虽然知道股市风险大,但还是忍不住进去了,结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能赚一千万,我把工厂也抵押给银行借钱炒股,哪承想1987年股灾一来,我的资金一下子转不动,房子和工厂都给了银行。”
我问:“师母怎么样?”
“她现在在新蒲岗的一家制衣厂剪线头,我们还借了一部分私人钱,这个钱总是要还的。好在这是香港,人只要勤劳就饿不死;只要饿不死,总会有机会。这就是人生。”快60岁的老师说。
老师永远是老师。从此我明白香港人说的:马死落地行是什么意思了。
1987年的股灾是香港人经历的第一次股灾,那是由美国股灾引起的。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股市一天跌了22%,年轻的香港股市一个跟头倒下了,连关了四天市,当香港股市重新开始后,香港股民的钱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大批香港股民像我的老师一样破了产,其中大部分人永远也没有机会再回到股市。
1992年日本股灾:跳楼的野村证券员工
1990年,我到日本公出,顺便去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证券参观。由于当时日本股市和楼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国股市还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经济学家纷纷说,传统经济理论对日本不实用,日本正在创造新的经济规律。日本房地产更是不可一世,一个东京市的地价就可以买一个半美国。日本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儿都像阔佬逛菜市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于是,日本人买了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厦,买了美国电影的象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买了加拿大的森林,买了澳洲铁矿,买了香港半山上最贵的房子,日本女人买了70%法国生产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结队飞去泰国打高尔夫……
接待我的是一个野村证券的年轻经理,他把我送出野村大楼时,站在大厦旁边的台阶上,指着那座新落成的60多层的花岗岩大厦,不无骄傲地说:“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经济,这个大楼里储存着全球客户的经济信息,野村证券为了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在这个楼下100米处有一个发电站,它可以保证野村证券在世界上发生任何事情都能正常运作。”
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到了1992年日本经济就不能正常运作了。日本股市从33000点,不到两年跌到了11000点。房地产更是一落千丈,1990年还能买一个半美国的东京,1993年竟然连一个纽约都买不起了。于是,日本企业纷纷从海外抽钱回国救急,不仅把洛克菲勒大楼折了一半价卖回给美国人,还把日本好几个大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卖给了外国人。
1995年,那位接待我的野村证券经理到香港出差,我请他喝酒,他很沉重地告诉我:现在日本企业也开始裁员了,自杀的人很多,特别是证券界,他手下一个前年才从早稻田毕业的人上个月跳楼了。电视台现在最热门的电视节目是教人们如何省钱,比如教日本家庭主妇如何用烧饭的余热煮鸡蛋。
那一段时间,香港大街上的日本游客少了,到高档餐馆吃饭的日本商人也少了。“经济泡沫”这个词第一次在我脑袋里有了真实的感受。从此,这泡沫就经常跟着我了。
1997年香港股灾:成为负资产的女秘书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了,香港哀声一片。本来1997年上半年形势还好好的,楼市股市不断创新高,人们排着队去酒楼吃饭。我们公司开发的一个楼盘开盘卖楼花,买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队。国内一个家喻户晓的大歌星为了走后门买我们公司的房子,陪我们唱了一晚上卡拉OK。我公司两个秘书近水楼台先得月,不用去排队,每人花80万港元交了三分之一首期买一栋房子,可是房子还没住进去,泡沫就来了。楼价一口气跌了三分之二,这两位小姐那几个月脸色难看得很,眉头之间总挤出一个大疙瘩。原因是她们把已交了80万首期的房子白白送给了银行,为什么?因为市场上同样的房子,只值80万;如果她们继续供当时买的房子,就要再付160万。
那个刚来香港还不大懂香港规矩的明星火急火燎地找我退房,我说:“你看到门外那两个小姐了吗?她们是我们公司的秘书,在这个公司已工作10年。她们跟你一样,也买了我们公司的房子,因此她们这10年算给公司做义工了。”
我看大明星有点不明白,就解释说:“她们工作10年,除去吃喝也就攒了80万,交了这套房子首期后什么都没剩下,可是现在房子又没了,这不等于白白给公司干了10年。如果能退房,她们早退了。你没看这几天报纸讨论吗,很多人买了李嘉诚的房子,现在变成负资产。有人说在这种特殊时期作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应该网开一面,不要再追这些负资产的人所欠的房子余款了。你猜这位首富李先生怎么说?他说:香港是个重合同守信用、风险自担的社会,你没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认倒霉,因为所有人都没看到。如果这个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赚一倍,我也没理由跟你分利润。”
2000年互联网泡沫:从3亿元到有行无市的总经理
亚洲金融风暴还没过去,互联网又来了。1999年末和2000年初,全香港的商人都好像疯了。这次不同于以往,越是大商人越疯狂,不管是搞地产,还是搞百货;不管是生产电子,还是生产水泥的;不管是办学校的,还是开夜总会的;总之全同互联网干上了,纷纷办起了网站,纷纷注册了名字带有Cyber.com、Information.net的公司,纷纷向那些常青藤大学毕业生发出高薪聘书,纷纷与IT公司联姻。我当时打工的华润创业公司自然也不能免俗,虽然公司每年有十几亿净收入,但因为同互联网没有关系,股价还不如一个刚创办两年的互联网公司高。股东不干了,说:如果你们再不进入IT,就要找人收购。于是,我们只能绞尽脑汁往互联网上靠,先是付了一笔天文数字的咨询费,请世界最大的咨询公司出主意,可是那些从美国飞来的高级脑袋除了给我们写了两大本资料外,任何问题也没解决;其实他们也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是互联网里的虫,我作为公司总经理当时连上网都不会。
可是商场是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游戏。当时许多如雷贯耳的经济专家都说:互联网技术会创造一个全新的经济,谁跟不上,谁就会被淘汰。想想看,谁不害怕呀?于是,我们也拼命想找一家美国技术公司“结婚”。经过投资银行的朋友介绍,美国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裁来香港,其间可以跟我们谈谈。可是时间约到早上8点,这在香港是非常罕见的商务见面时间。我当时有点纳闷:看来互联网的人就是不一样,可能都是超人!第二天早上,7点50分赶到人家香港分公司,一进接待室我差点晕了,原来在我们前面已有两批人,一批人正在会议室里同那个副总裁谈着,另外一批人还在会议室里等着。8点45分,轮到我们,30分钟谈完,结果就不用说了。
2000年初正当我被互联网搞得晕头转向时,一个朋友找到我,他与一个美国基金创办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在香港买了一个上市公司的壳,市值一下子升到200亿。他请我加盟。我说:我可不懂互联网。他说:你只要懂上市公司运作就行。于是,他开出了我不可拒绝的条件——3亿元的公司股票,外加7位数的年薪。做着亿万富翁的美梦,我在新公司上班了。可是上班的第一个月,互联网泡沫破了,第一个月我的3亿元变成2亿元,第二个月变成了1亿元,第三个月……第十个月,我的股票变成3000万,而且有行无市了。
2008年中国股市:骂“基金经理都是骗子”的基民
互联网泡沫灭了。金砖四国又冒出来了,特别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雄起得不得了。中国转眼之间成了世界的加工厂、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世界第三大经济发展国。2007年中国这头昏睡的狮子,终于彻底醒了。深圳的楼市开始超过香港的新界,上海北京的写字楼也开始赶纽约,开户炒股的人到了1亿。于是,一下子创造了世界第一大银行、第一大石油公司、第一大房地产公司、第一大保险公司……这一年全世界500强排名乱了,因为那些老牌500强纷纷被突然变大的中国公司挤出去了。中国商人在世界上开始扬眉吐气了,腰里揣着大把股民的钱,也能想买谁就买谁了。于是,中亚和非洲的油田,拉美的铜矿和铝矿、澳洲的铁矿和煤矿频频被来自中国的买家问价。澳洲有些人小心眼,看中国人要收购澳洲最大矿业公司,竟提出将会威胁本国民族经济。中国外长婉转讲话了:“中国对澳洲的投资,还不及澳洲对中国投资的一半,我们希望澳洲继续对中国增大投资。”真是富国风范,以柔克刚。
2007年世界经济的焦点放到了中国,全球的经济天才都在讨论中国股市和楼市,一派说泡沫太大了,另一派说中国正在改写世界经济,潜力远远还没发挥出来。
可惜世界经济还没改写完,美国那边次贷泡沫又碎了。中国股市进入2008年,少了近三分之一。记得2007年9月我回长春度假,碰到我母亲一位老同事,一个当了一辈子会计的75岁老头,成了中国第一代“基迷”。他把报纸上所有有关基金的报道用剪子剪下来,订成三本半大书,还跟人学会了在坐标纸上画图表。他把家里所有闲钱都买了基金。我问他现在买股票是不是风险太大?老头说,他买的不是股票,是基金,基金是由金融专业人士管理、抗风险能力最强的综合投资工具。他刚买的QDII是走了银行后门才买到的,现在不到一个月就赚了5%。春节后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老头投到基金的20万元,只剩了10万元,现在有些精神不正常。老伴治病需要钱,他捂着就是不卖,整天到银行管人家要钱。见谁跟谁说:基金经理都是骗子。
后记
我是1955年出生的,以上是我活到现在亲身经历的经济泡沫。其实,所有学经济的人都知道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泡沫比比皆是,比如:19世纪英国的南海金矿泡沫、荷兰的郁金香股票泡沫,20世纪初的美国铁路泡沫、造船泡沫、杠杆并购和垃圾债券泡沫……
让我奇怪的是:人类怎么一点都没有学聪明?尽管每一次泡沫都有过去的影子,可是人类还是一次次重蹈覆辙。诺贝尔经济学奖快有一个世纪了,那么多聪明过人的脑袋得了这个奖;计算机在百万里的星空中,就能算出你把钥匙藏在家门口的第几块砖头下;人类也能把羊变成人、把人变成羊,怎么人类就是不能避免这些如此相似的泡沫?
一些历史上的泡沫故事往往让我们匪夷所思。比如在英国南海泡沫中,一个骗子注册了一个叫南海投资的公司,在他的招股书上写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个诱人的投资项目,现在需要融资,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暂时不能透露”。第二天,当他打开办公室的大门时,外边挤满了给他送支票的股民。第三天,这个骗子拿了钱就消失了。
我相信我们的子孙,读到今天杭萧钢构这样的故事一定也会忍俊不禁,但是他们依然避免不了被他们的后代贻笑大方的命运。
我认为“以史为鉴”和“读史明志”对人类不灵,人类是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就像公元前欧洲种族之间的屠杀在二战犹太人的集中营依然上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整复制一样,不论发生过多少次泡沫,泡沫还会再发生。
为什么?
因为人类就是人,人类就是由每一代的你和我组成的。尽管我们的父母都会告诫我们,不要玩火,火会烫手!可是有哪个人没有被火烫过?!人只有被烫过,才成熟;人成熟了,就是离开舞台的时候了;舞台永远是新一代人玩火的地方;每一代人只能从自己的经历中长大;每一代人都要创造自己的泡沫和体验它的破碎。
这就是黑格尔说的:历史能给我们提供的唯一借鉴就是我们从历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鉴。
有人可能说:经济泡沫中损失的是不太懂经济的大众,经济领域的专业精英——经济学家、银行家、基金经理……他们是应该能比一般人更早知道泡沫的,从而更多地避免损失。可是大量统计研究证明:这些精英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在预测泡沫的水平上一点也不比老百姓强,因为他们在股市中的平均收益同股民大众一样,他们比普通股民唯一多赚的只是手续费。
难怪诚实的格林斯潘一再说:“泡沫是很难确定的,除非它破了。”
(黄铁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现居墨尔本。)
救市不能承受之重——A股市场的泡沫阴影
8月份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政府不会让股市大跌,由此出发,股市在某种程度上被臆猜为一个绝无风险的聚宝盆。2007年,全民炒股热潮再起,中国股票的开户人口达到1.2亿。不根据股票潜在价值、而根据对政府意图的猜测做出投资决策。中国投资者几经艰辛才发现,股票投资的价值既可能增长,也可能下降。今年4月份,上证指数较去年10月份6124点的创纪录高位跌幅过半。最近一份针对中国内地A股投资者的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正投资一个泡沫,这与多数外国观察人士的看法相符。
按照一种标准计算,中国内地A股市场的市盈率高达70倍。更糟糕的是,据说30%的收益来自投资收益(即股票交易),实际上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庞氏(金字塔)骗局”。
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解决股市泡沫的两条重要途径就是减少总体的流动性以及降低风险偏好。中国股市暴跌,并不像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中类似下跌那样影响重大。就中国国内而言,主要受害者是将股市视为赌场的小投资者。当股市开始肩负维系社会稳定和谐任务的时候,我们发现资本市场很难有机会寻找自身价位。
国家、股市、奥运和救市,A股市场的投资者们对此四者有着违背市场规律的复合想象,这种想象某种程度上引发了泡沫的产生, 最为不幸的是,政府总在给不断下跌的股市提供支撑,落实这种想象。
“虚拟资金”刺激下的房企过热
“谁都可以进入,房地产正在变成一个简单的行业,这是不正常的。”2007年,在一个由老胡主持的高端论坛上,鼎晖创业投资执行总裁焦震如是说。在过去的几年,尽管有无数的房企在无声中泯灭消遁,但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背景各异的企业、资本跨界试水房产行业。
观察这种行业过热的现象,郎咸平提供了一个有些灰暗但又极具洞见的视角,他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已产生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二元经济体系,在任何时候,中国的经济都是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的。地方政府推动公共建设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而民营企业大部分是过冷的。在此情况下,由于宏观调控力度极大,逼迫银行从过冷的部门抽出资金,打入过热的部门。因此越调控过冷部门越冷,而过热部门越热。实际上,随着投资机会的减少以及投资环境的恶化,更多的资本将转而进入已经过热的楼市,从而推动楼市继续向上走动。
而从地产需求面来看,中国地产的需求面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由于经商环境等问题,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资金大量闲置。这些资金与各种灰色收入、储蓄款等汇集在一起,形成从未有过的“虚拟资金”。这股“虚拟资金”的出现造成了地产需求面市场化过度。而供给和需求这两股扭曲的市场化现象纠结在一起,也成为房价持续高涨的动力。
经济学常识表明:投资会朝向利润率较高的行业移动,从而推动合理化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在此过程中,行业收获成熟,而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也获得了一个进化的契机。新手和多元化战略型企业在房地产行业浮现的身影昭示了这个行业的些许浮躁,而那些战略清晰、自觉探索并践行行业规律的企业无疑会是尘埃落定后最终的真心英雄。
假嗨,套牢眼球的泡沫议程
任何时候媒体皆不会自外于社会之外,社会的变化会通过媒体折射出来,而媒体对热点问题的报道,又无形中为公众设置了关注热点,传播学把这个过程叫做议程设置。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媒体缺乏自己的人文关怀和立场,就很容易忽略掉自身作为瞭望者的职责,把公众的议程引向狂热和无聊。2007年的中国传媒业尤其能够体现这一点,与中国社会一样,这一年的中国媒体,天上地下,东西南北中,热点纷呈,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引起了社会性的整体狂欢,当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民生而言,这种狂欢就像一个看不见的骑士,外表光鲜夺目,内里空空如也,《新周刊》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假嗨”。
作为“假嗨”的代表作,“中国经济排名将超德国”、“国学班热”等一些议题曾甚嚣尘上,这些议题使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但烟消云散,此处什么都不会留下。况且,相对于黑煤窑里的奴隶孩子,日益分裂的社会,我们都知道这些问题是多么肤浅空洞。
丧失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关注和介入,也就意味着媒介影响力的流失。“假嗨”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使传媒人和社会大众一样的神经麻木,而且,这麻木还更多是媒体的杰作。纷呈的社会热点并没有使媒体整体报道质量和媒体整体经营得到明显提升,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是媒体的失败,媒体人的失败,更是一个社会和他的国民的整体性失败。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本该抓住难得机遇的媒体却不得不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被迫放慢了调整向上的步伐,传统媒体尤其如此。
(以上文字执笔:白许晨)
超出公司操控能力的土地储备
市场观察人员发现,寻求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司大量圈地,背负高额负债率,依靠上市来融资还债;另一类是借上市获得融资平台,寻求长远发展的公司。
第一类公司的行为事实上是一场赌博,其假设的前提是市场形势一片大好,投资人对市场充满信心。从年度销售额50亿到次年度预计销售500亿的跨越,这其中缺失得实在太多了。
建业在总结开发商的融资链时强调,除了有连续的土地储备外,还要有相应的项目准备如多项目管理能力、成熟的团队、开发模式,还要把项目的开发节奏控制好。
这番论断,是建立在对行业内在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之上的。无论市场繁荣如2007年10月之前,还是如2007年底之后弥漫的观望氛围,这些都只是表面的现象。十六年市场风云变幻,建业努力坚持着对最初市场规律的领悟,那就是遵循规律,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这也是应对市场变动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
当然,第一类公司的行为冲动也来自资本市场对土地储备量这一要素相对单一的价值判断,随着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深入,土地储备的含金量和公司自身的实力将受到投资人的重点关注。
冠以世界500强光环的中国“强企”
一个强大并能赢得尊重的企业是怎样的?持续且上乘的盈利能力、通过竞争取得行业领先地位、核心竞争优势、精简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强大的创新能力、健全的规章制度、抗风险能力、国际化水平、品牌知名度高。这个答案多数人不会有异议。
2007年世界500强中国内地企业共有22家入选,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天然气、国家电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讯等垄断企业赫然前列。中石油被认为是亚洲最盈利的公司、中国移动是全球最大的电信企业、中国工商银行是全球第一大银行。“当这些桂冠一一落到中国企业头上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敢于质疑中国经济的强势以及垄断的力量”,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这样评论。而事实上,中石油赚的是石油资源的钱。而理论上,石油资源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所有的。即便在国际油价不断走高之际,财政部仍然拿出巨额补贴中石油。而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企业在暴利的情势下会本能地拒绝新技术。
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上榜的中国企业中有来自港台的鸿海精密、和记黄埔等几家民营企业。“或许,这些依靠过硬实力、经过市场搏杀脱颖而出的民营企业,才是中国企业界未来的希望所在。”众多人对此寄予希望。
空洞商业伦理之上的物质财富积累
一些企业有着敏锐的市场直觉,并能迅速找到行业爆发的时间点,并以最为快捷和高效的方式获得成功,从社会上索取资源、汲取营养,却没有道义、没有担当、没有回报。营销手段的恶俗、诱惑人类的贪婪面、充满冷酷、道德麻木。如此负面的商业伦理之上的物质财富同样是一种泡沫,成为商业文明进程中的负推动力。
商业社会的个人价值评判导向
过去,人们常说: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得到幸福。当积累财富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获得财富成为个人价值评判标准的唯一表达时,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幸福感容易被打折。因此,斯蒂文·伯格拉斯博士也不得不说:“在现代的社会观念中,成功的定义往往只限于地位和财富的满足,而缺乏对个人成就感的认同。”在此指引下,人们不愿从事利润率偏低的行业,比如农业。这种价值评判导向同样使得人文艺术医疗等领域趋向商业化。
而在利润高的领域,人们的价值可能会被过高评估,进而产生人才价值泡沫。这种泡沫带来的危害影响极其深远,使得社会不同职业领域的生态圈难以平衡。
(以上文字执笔:宋晓鸣)
日前,王石明确表示,房地产市场的拐点确实已来临。结合此前的论调,他的意思大约是说:房地产前进的力量主要来自销售通畅,而通畅与否则取决于购房者需求的实现程度,这一点又是受制于房价的。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房价超过消费者的承受力,已然成为实现销售回暖的重大障碍。由此出发,王石认为,只有降价才能释放更大的购买力,当房地产市场渡过这波变动后,总体向好是大势所趋。
时隔不到一周,社科院发布研究员李景国的报告,报告认为,目前,有四大因素决定房价并不会有明显的下降:需求推动房价上涨的力量依然很强;供地从紧政策使市场增量受限问题难以得到改观;房价出现大幅下降的拐点没有政策支撑;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劳动报酬逐步增加,房地产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持续提高,导致房地产生产成本走高。从目前情况来看,上述基本因素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某些城市出现的房市交易量下降,市场观望氛围浓厚,并不能证明房地产下降的大拐点已经降临,至少提出该论点还为时尚早。
李景国的研究报告得到建设部的支持,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建设部办公厅原主任朱中一认为,房市是否到了拐点需要看数目、看实例,应该站得高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地区、个别楼盘价格的上涨或下降都是正常的,就全国来说还不能算是拐点。报告还称,尽管制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因素正在增强,但还不具有整体走熊的条件,不过,今年中国房价上涨幅度将大大低于去年。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并描述一下,王石的拐点似乎是小拐点,即房价由涨转跌,至于发生在一个城市还是一批城市,发生在一个季度还是半年甚至全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从市场成交量看,唯有降价才能实现销售,这是小拐点论指导下的实战性结论。王石旗下的万科,1月份销售额尚不足二十个亿,但一季度的销售额则已接近两百个亿,其中的增量足以说明他的聪明与预判,可以说他也是拐点论的直接受益者。
李景国的拐点论,吻合建设部的观点,应属大拐点论。他们均认为中国房产出现持续熊市的可能比较小,并且认为不能将个别城市个别时间段下的大幅降价视为拐点产生的依据。
从市场的肌理、需求者的心态以及目前市场需求特点出发,我想探讨一下两位的拐点论谁的更有现实意义。
显然,依据大拐点论,奥运前后楼市将维持上涨态势,而统计数字也将表明,今年的涨幅会低于去年的涨幅,但房价涨幅不会为零或负数。如果此说成立,将可能导致商品性住房需求由观望转向部分释放,从而造就一个回暖的楼市。但是,李景国式大拐点,显然无法使每家开发商都欢欣鼓舞,因为除了销售压力外,他们面对的还有更多。
李景国式的拐点论,更切合政府的需要,更符合今年楼市调控目标,也更有利于建设部开展工作,因为,商品房市场丢失或停滞,保障房唱独角戏的状况不是政府想要的局面。前不久股市大跌,人们呼吁救市,后来,政府还是将印花税由千分之三降至千分之一,管他是否救市,毕竟调整后的第二天A股就出现了大规模的上涨,而地产股也一改之前的熊样。
李景国式拐点论倒是给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方政府注入了强心剂。有利于中西部城市以及二三线城市对房地产业的行政性调整,比如:继续增加土地供应,将保障住房与开发商结合起来,放手发动广大开发商,两手抓,一手抓保障住房,一手抓商品房建设,让开发商介入保障住房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效率的提高。
而王石的小拐点论,更能赢得民心,凭借万科本身对开发商的吸引力,一时间也变成了广被仿效的楷模。王石的万科,融资之顺利,销售之强劲,产品调整速度之快,都给其他类似开发商举例说明,应对变局,快是要诀,快速调整产品,快速实现销售,快速变现,快速补充市场短板。
问题是,在中国,类似万科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这种做法是否会产生市场垄断?会否让一些中小开发商上了船后速死?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许多中小开发商受制于市场成本上涨,受制于资金链的困境,无法像万科那样,掉头而去,游刃有余。最为关键的是,中小开发商固定成本部分与万科无异,如关系成本,如营销成本,如开发隐性费用,而规模效应则是万科的杀手锏,中小开发商普遍没有。同时,中小开发商的项目定位无法针对普遍性市场需求进行较短时间的调整,这也是他们降价后是否能快速回笼资金的一个瓶颈。
无论如何,王石的拐点论受到了市场的热捧,老百姓也是满心喜欢。但严格来说,这种拐点论及其效应从一定程度上妨害了整个市场。它加剧了市场中某些刚性需求的观望,导致了市场供应急剧向中小户型集中,为了应付舒适性需求与改善性需求,许多开发项目进入到垃圾产品生产过程中来。
理性分析,一个规范的、发展中的房地产市场,需要有投资性需求,当然也应该解决居住问题,大拐点说更真实反映了中国的现状;小拐点说,充其量是对现实市场反应的集中描述。市场如何变化,并非向下一句话就能解决了,正如有专家指出,房价下行,受害者未必不还是老百姓。
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应结合拐点论妥当安排市场计划,将信息管制纳入至行政制约当中,让购房者能够在一个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中决定自己的需求是否实现,而不是在恐慌性购买与观望式沉淀中摇摆。
(楚芸,著名房产评论人。)
一个喜欢文字的人,
一个现在逛书店仍坚持光顾诗歌区的人,
一个特别害怕辜负的人,
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一个特别认真的人,
一个特别喜欢晴天的人,
……
30年前,一场伟大的变革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开始。
30年后的一个普通的下午,我们在闵闵女士的办公室约访了她,想分享她对30年变迁的感知。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被汇报工作的人几次打断。于此,我们也许可以对这位省域化地产企业执行总裁的忙碌可见一斑。
三十年前的今天,闵闵刚读中学。几年后喇叭裤开始流行时,作为老师眼中优等生的她竟然特别想有一条喇叭裤,期待通过集体舞来寄托自己对美好新事物的追求。三十年后,昔日的优等生,已经成为建业省域化战略下多项目架构的管理者和推动者。从南阳到豫西,从豫西到集团,从三级架构下的“大篷车”到企业深入全省18个地市,闵闵从建业战略调整和架构改革的实践中一步一步稳稳走来。
三十年,职业在变,角色在变,应对事务的方法在变,但是善良、真诚、激情和对完美孜孜不倦的追求似乎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建业》 :从个人经历和理解出发,您如何感受改革开放的历程?
闵闵: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于民族、于社会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过程。我们这一代人,收获颇多,受益颇多。回顾过去三十年,古老的中国大地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思考!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有了高速度的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中国已经被公认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经济体。
作为一名女性,可能和男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我更愿意从细微之处,用很小的触角去感知改革带来的变化,去感知时代的温度。去国外上课时,从老外对中国人眼神的变化中,我可以捕捉到我们民族受重视的程度。我甚至可以从每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歌声及化妆和衣着中感知时代惊人的速度。
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我应该一直是个勇于尝试的人,每段职业经历似乎都契合了改革的步伐。改革开放初期,诗歌潮、写作潮催生了一大批文学青年。我也被卷入了这个潮流,并成为当时女诗人队伍中的一员。随后,随着媒体资源的开放和电视的普及,能成为电视人,能登上荧屏是那个时期不少年轻女孩子的梦想,大家希望通过电视更多地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电视人是那个时代非常受关注的职业。我又成了一个电视人,成了令不少人羡慕和关注的主持人。随后的下海浪潮中,很多人都有到河边“湿湿鞋”的冲动,这其中,有成功的弄潮儿,也有光脚回来的。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幸运,应该算在这次潮流中站稳脚步的人。
1997年来到建业,又“一不留神”进入了一个现今最热门的行业,一直坚守至今,书写了自己的地产生涯。从集团管理部、人力资源部、教育公司、企业发展中心,到南阳,到豫西大区,再到现在的执行总裁,是认真、激情、责任感和怕辜负的行为惯性一直促使我走到今天。
《建业》:三十年,就您的观察和经历而言,地产界有哪些突出变化?
闵闵: 1997年,加盟建业,和它一起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
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房地产改革二十年,取消福利分房十年。地产业当之无愧地成为市场化进程中最受关注的行业。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置身其中,也感受和亲历了地产业汹涌澎湃的阶段。
住房制度的改革,促使房地产业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个人觉得,地产业迅速发展,是人们生活能力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折射,是改革开放成就的体现。如果没有资金、没有市场、没有需求,地产业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地产商会越来越冷静和理性,并步入地产行业不断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时代。
《建业》:从您离开校园开始,在不断变化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中,您的认识有怎样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又有哪些东西是不变的呢?
闵闵:过去的朋友也许会觉得我的变化是很大的,我感觉有些变化是为了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和需要,岗位会对人的性格有所改变。现在我是一个管理者,管理者是一个公共角色,不同于一个编辑或记者,可以生活在一个相对自我的空间里。管理者必须按照团队和目标对你的要求来约定行为,完成使命。
由于所处岗位的原因,我习惯于换位思考和不断地反思。这就像我之前写诗的时候,会经常让自己的情绪降到冰点,然后在那样一种情绪中酝酿些伤感的诗句,回头在平静中阅读,看看自己可不可以被自己的句子感动。
说到不变,应该很多。人格追求没有变,性情喜好没有变,对事物完美的期待没有变,对理想的憧憬没有变。我属于感性和理性交织的一个人,处在感性一面时,希望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不一样。我特别期待晴天,觉得晴天里,所有的愿望都有实现的可能。
《建业》:媒体对您的报道中,总有“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诗人、诗意人生”等字眼,您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评价?这些看似感性的气质怎么和职业经理人完美结合呢?
闵闵: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
对完美的追求可能是性格深处挥之不去的东西。就像我很小的时候,用田字格本写字,一页字中有一个字不满意,常会把整张纸都划掉或者撕掉。
我不认为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诗歌同职业经理人是矛盾的。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可以而且应该扮演好所有的生活角色和社会角色:细心善良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孝顺体贴的子女……如果你回到家里,在母亲面前、在丈夫面前还是个职业经理人,那样会很糟糕。我一直努力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但是难免会把岗位上的东西带到生活中,把生活中的气息带到岗位上,其实完美真的只是一种理想。
工作上的完美,应该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
生活上的完美则相对容易些,只要向着美好的方向靠拢就好。
(有人说提问是一门艺术,回答则是一项系统工程。感谢闵闵女士在不断有工作打扰的情况下完成这项系统工程。)
闵闵问卷
1.30年前的今天,您在做什么?在中学读书啊。记得80年代的校园里流行集体舞和喇叭裤,很希望有一条自己的喇叭裤。
2.30年来所从事过职业中,您最喜欢哪一种?编辑和记者,我还是喜欢和文字打交道的,相对单纯,每天都可以获得思想上的慰藉。
3.30年来,您改变最多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30年,学会了对事情、对角色积极地应对。不变的应该是性格中的真诚和激情吧。
4.您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怎样的? 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然后把它做成功。
5.您最害怕什么?被误解、被委屈、被错误地认识。
6.在还在世的人中您最钦佩的人是谁?如果不在世,我选择张爱玲:敢恨,敢爱,能完美地表达。在世的,我选择母亲,她瘦弱的双肩、并不高大的背影总掩饰不住内心的坚强。
7.您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肌肤之痛。
8.您认为人类哪种美德是被过高评估的?爱的能力。
9.您最喜欢男性身上什么品质?责任感(其次是文化素养和进取心)。
10.您最喜欢女性身上什么品质?善良,善良的女人最可爱。
闵闵诗抄
我的眼泪又一次地轻轻划过月色
我看到我冰凉的皮肤上留下一道思念的苦痛
亲爱的,你喝醉了吗?
我担心你醉了
就不记得我在星空下为你的守候
今夜,好冷。
没有你给我的温暖
寂寞让我彻骨寒风
——摘自《昨夜下雨了》
演来演去的日子会漫不经心
生活的支点沉重而缠绵
——我等待
闪电般的悬念——
从此 寂寞
被你画成一张干硬的饼
供我一点点充饥
——摘自《泫然的低诉》
你,在熬煎吗?
告诉你,正午的太阳也烤得我皮开肉绽
不知道我们谁会在路途中失去信念——是你?还是我?
我们都害怕了,心若丢了
明天就再也不会来临
——摘自《慢》
(采访:编辑部)
两年前,香华老师打电话来说,已经和柏老商量好了,要把全部有意义的物品都捐赠出来,正在考虑捐给谁比较合适。我的第一反应是以反对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子女的意见如何?获得捐赠机构是否具有持续的责任和能力妥善保管和料理这些物品?如果捐给大陆,台北方面会作何反应?这样大批具有个人感情的物品捐赠以后的心理状况等等。香华老师都一一平静答复,表明以上都已深思过了,总的观点是,谁可以让这些物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交给谁,假如将来事实证明真的所托非人,那也只有随它去了。
最后香华老师明确地讲,柏老恐怕来日不多了,现在这就是在安排后事了,捐赠给一家适当的对象,总比对这些物品没有任何安排,以致将来零散流落要更好。
有了这一次让我震撼的意料之外,柏老的海葬也就不再让我意外了。刚好当时盖茨也宣布身后将捐出全部财产给社会,我就跟朋友讲,这是当今两个不同领域的巨人的殊途同归。讲得几次以后,有一回香华老师好奇地问我,你总说的另外那个巨人到底是谁?我的东北话讲快了,她听起来经常会很含糊。我说,就是比尔·盖茨。她立即大声地说,天哪,这怎么可以相比,盖茨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
于是以后我就不再逢人讲这段个人心得,但是内心里面,仍然认为这是两个可以让世人在他们的生命观、财产观面前驻足的人物。
捐赠的事件最后果然在台湾闹起了轩然大波,对此大陆媒体鲜有报道,我后来询问香华老师怎么对付那些打到家里的抗议电话的,她说,我就是简单、直接、明确的告诉他们。
大约到了06年的夏天,香华老师也是在电话里说,柏老累了,已经写不动字了,连讲话也很吃力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希望约到柏老的文章或者可以采访。他们的想法是,事情总有结束的一天,现在累了,那现在就结束吧,计划以后不再接受媒体访问了,文章也更不可能再写了。
因为早已了解先前他们面对媒体的辛苦,估计其中多数还是经我手安排的,所以对此并不意外,想了一下,我说还是应该有一个公开的宣告比较好,一个是以后不必逐个解释,一个是也需要对柏老遍布华人世界的读者们有一个交待。当然还有一点我没有说出来,就是既然柏老身体这样坏,也有必要让关心他的人们有一个心理准备。
于是,8月份香华老师特地飞到北京,我邀请了《南方周末》的师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雪莲帮助下住进郊外的一家休闲中心,我们三个人进行了将近两天的封闭对话,拉出来大致的采访提纲。当时师欣最大的苦恼是无法面见柏老,而能给她提供与柏老接触的机会,只有每次不超过10分钟的电话采访,而为了这10分钟,香华老师需要事先作差不多半天的准备工作,没有人知道柏老什么时候会睡醒,也不知道睡醒之后的状态是否可以接受采访。而师欣也不能每天傻坐在电话旁边等待柏老睡醒的通知。
这次采访后来被定位为“封山访问”,那是一次很艰难的访问,文章出来之后,大家共同的感觉都是还有一些遗憾。但是做到这个样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03年,蒙柏老夫妇的厚爱,邀请我去台湾参加柏老的学术研讨会,会期只有几天,但是特地帮助我申请了10多天的期限,于是会后我就住到了他们家里。
第一次见柏老就见识了一如他杂文中的幽默,研讨会之前正在与人交谈间,听见人说,柏老来了,一抬头,就见到从前照片里的人已经走到眼前了,大家都纷纷打招呼。握住柏杨先生的手时,感觉他的皮肤很光滑,一时没有想出来,与这位大师见面的第一句话该和他说什么,迟疑之间人已经过去了,只好等他坐下才过去自我介绍,柏杨看看我说,久仰大名! 第一天的会议结束,香华老师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柏老是半道回来的,他被拉去吃晚宴了,一进门大家放下筷子都和他打招呼,他看看大伙说,打扰了。大家都笑。
其后入住柏老家让我终于有机会向他当面请教有关《中国人史纲》里的一些问题。柏老介绍说,在入狱之前,根本没有接触多少历史,在监狱里没有事情,只有时间,才有了这部书。柏老说,这本书写到了政治史,也加进了一点文学史,遗憾的是他不懂经济,否则就会再写一点经济史在里面了。
那些天在只言片语之间,感觉柏老从内心里割舍不下对乡土的情怀,有一次我们正谈论一个话题,他突然说,小时候在老家,柿子成熟的时候,火红火红的一片啊。就这么一句,然后就再也不说话,眼睛大大地看着我。我感觉他并没有看到我,而是把我作为一个方向穿越过我,他是在看自己在河南的老家,在遥望少年时代的自己。
那天晚饭安排在柏老的学生高肖梅家里,进屋后柏老很累,就躺在沙发睡着了,高老师家里的大猫缓缓踱步过来,所有所思般蹲在沙发下看着柏老睡觉,我又掏出相机,拍了几张柏老睡中与猫的合影,大家又大笑,都说柏老通常样式的照片,大家都拍过,唯独这样类别的,你是独一份。
回来以后,因为电脑意外,除了当时几张发布在新浪的,其余全部丢失了,香华老师听说后,很遗憾的看着我,我只好嘿嘿的傻笑但内心并不觉得有特别的缺憾。
始终在内心里,觉得自己的生活轨道,本来没有可能与柏老夫妇的轨道会有交叉,只是因为特别的机缘造就了这个特别的交往,意外的收获甚至填满了内心的每一个角落,照片更是我的意外中的意外,已经是形式大于内容,在我心里,那些忽远忽近的映像才是不可磨灭的。
去年,柏老几进几出医院,几乎每次都是抢救状态,所以今年尽管柏老再次住院再次抢救,内心里仍然认为会依旧平安渡过,那天上午在msn上遇到久违的香华老师,我询问她柏老的病情,转告她大陆很多朋友都很关心柏老,并安慰说现在天气暖和了,有利于身体康复,会很快回到家里休息的。
然而第二天就传来了柏老过世的消息。
这些天,总是晃动着一个少儿的身影,在餐桌前,看着弟弟妹妹吃着鸡蛋喝着奶,也期待着自己的那一份,但是每一次都没有等来他自己的那一份;在街上,卖小吃的一声吆喝,他和弟弟妹妹一起奔到街头,小贩会逐个拿给每人一份,但是唯独不会给他,因为知道家里不会给他这份零花钱……
这就是少儿时的柏杨,大师的童年时代,一个远离生父在继母的侮辱中生长的孩子,在身后却赢得了全体华人的敬仰。
这个人生的意料之外,柏杨,是你给的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给的你?
(朱洪海,柏杨图书大陆出版总策划。)
这是一项引起过太多争议的工程。它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大师设计,法国总统亲自批准,在巴黎最著名的博物馆前,又在克服了重重压力之后才得以完工。
它就是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游客数量日益增加,当时的卢浮宫在功能和交通上都开始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卢浮宫的扩建被提上日程,而扩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建一个集中的中央入口。这是一个受到法国全国上下重视的工程。法国总统密特朗特别过问并负责决定有关问题。他亲自选定了贝聿铭作为扩建工程的建筑师,事实上,在此之前,法国文化部征询了全世界十五个著名博物馆的意见,其中十四个推荐了贝聿铭。
贝聿铭考虑了三个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一座矗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央的玻璃金字塔。
一个外国人,在本国的最重要的建筑前要盖一座玻璃金字塔,这在当时让很多法国人无法接受,从金字塔的设计被公布的那天开始,抨击就从来没停止过。当时的文化部长米切·盖抨击贝聿铭的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反对者高喊“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等口号,他们形容在卢浮宫前建金字塔比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英国人占领巴黎,企图从卢浮宫掠走艺术品的暴行更让法国人愤怒。即使在卖座电影《达·芬奇密码》的台词里,依然对它有一句至今还代表了一小部分法国人不满的对白:“它是巴黎脸上的一道伤疤。”当然,也有正面的评价:“贝聿铭是集两个世界的精华于一身,他可以引进新世界的光芒和效率,但中国人的血统又使它的设计不会太美国化。”但是相比较而言,当时负面的评论是压倒性的,贝聿铭后来自己也承认,强烈的批评阵势几乎使他难以承受。但最后,密特朗总统顶住了压力,亲自批准了这一设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贝聿铭于1988年完成了这个对于他和卢浮宫都有里程碑意义的扩建工程。
扩建之后的新入口,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面部分主要由一座覆盖地下入口的大玻璃金字塔以及三座用来采光的小金字塔组成。其中大金字塔,高21米,底宽30米,位于广场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在这些金字塔的周围,还点缀有七个三角形喷水池。位于广场地下的工程是主要部分,包括了总建筑面积达4.6万平方米的地下设施,除了大金字塔覆盖着的中央售票大厅,还有商店、餐厅、图书馆、书店、车库以及卢浮宫的各个后勤服务部门。这样既综合解决了困扰卢浮宫的功能与交通问题,又极大地扩展了卢浮宫的展览空间。
地面的金字塔是当初引起巨大争议的部分。对于覆盖主要入口的屋顶,在金字塔造型之前,贝聿铭曾经尝试过立方体穹顶,但最终选择了金字塔造型。他认为再也没有其他扩建实体能够优雅地与这座被时光褪去光芒的宫殿融合在一起。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照映出卢浮宫蜜褐色的石块,如同向这座建筑崇高的地位致敬。一方面,玻璃金字塔有最精简的表面积,在材料上最为节省;而对于广场上的游客来说,金字塔倾斜的表面,又恰好可以反映出不断变化的巴黎天空。大金字塔的高度被定为卢浮宫的三分之二,这一黄金比例让新入口极好地融入了卢浮宫原有建筑群的比例中。
另一方面,在以卢浮宫为起点的轴线上,最近的标志性物体是协和广场上耸立着的埃及方尖碑。加上卢浮宫本身也收藏着数量极多的古埃及文物,所以金字塔造型与这两者也是相互呼应的。对于这个设计,贝聿铭自己的看法是:“金字塔”既不模仿传统,也不压倒过去。反之,它预示未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需要提到的是,贝聿铭本人对于三角这种几何图形也是非常偏爱的。传统建筑的轴线对称的序列式空间往往只有一个灭点,而贝聿铭认为:如果你有了一个三角形,你也就有了三个灭点,这便创造了比古典空间丰富得多的空间感。三角形的建筑构成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感,其他非直角几何图形的运用大多可以解释为三角形构图的演变。因此,贝聿铭及其事务所在这个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其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普林斯顿大学宿舍楼,便是三角形几何应用的成功范例。
整个扩建工程,一直基于贝聿铭长期以来坚持的信念:有别于绘画、雕塑等只需注重作品自身内涵的艺术形式,建筑既要考虑到为他人或群体创造所需的空间,又会受到来自社会、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建筑必须只有跟上社会的步伐才永远不会被遗忘。在这个建筑完成后的二十年里,法国人对它的态度有了改观,建筑界和设计界开始纷纷给予肯定的评价,他们说贝聿铭把过去和现代的距离缩到最小,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宝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这个建筑,在来自全世界的游客眼里,这座玻璃金字塔已经成为仅次于艾菲尔铁塔的巴黎又一标志性建筑。
二十年前卢浮宫飞来的宝石,并不仅是这座玻璃金字塔,而是贝聿铭这位出类拔萃的建筑巨匠。正是因为贝聿铭自己坚忍的毅力和无比的勇气,才使得他的作品以高超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全世界。
(施炜,摄影师,特约撰稿人。)
在建筑界,真的要拿出来跟高迪比,有一位勉强可以提出来,大家也认为还算够分量的,就只有奥地利的艺术家洪德特瓦塞尔。这位老兄实在不能说他是建筑师,可是他这一生若没有那些有趣的房子,光凭他的画,绝对没办法达到今天的地位。这么说,好像很瞧不起人家的画,可是说真的,可以画出那种画的人应该还是有,但是可以盖出他那种房子的人就绝无仅有了!幸好老天爷叫他把才能发挥到建筑设计上来,他成为建筑史上少数以艺术家身份被尊敬的建筑师。即使奇才如高迪,也还真是不折不扣的一位“建筑师”,不像洪德特瓦塞尔算是个画家来建筑界“插花”的。
这位洪德特瓦塞尔先生的建筑有着“奇幻”所需的一切要素——没有流行时尚的差别,有“素人”的美(以建筑师标准来说他还真的是素人)和梦境般不真实。可以这么说,他的每一个项目风格都很像,可是不因为很像而减损他的成就(高迪的每个作品其实也都挺相像),因为他可以将每个作品在奇幻上都达到非常高的水准,不像别的建筑师只能昙花一现。再者,尽管他的房子都很像,毕竟这种风格实在太罕见了,就算尽他个人之力,做出二三十个项目,以全世界房子的数量来看,还真不嫌多。就如同现在当红的弗兰克·盖瑞,他那些怪怪的房子每栋不也是很像?你会嫌他多吗?我还希望在他死前能多盖几栋呢!不要像高迪那样,死了之后,没有半个学生能做出老师的东西。
城市建筑的自然乐章
1986年的维也纳居民楼设计案,算是洪德特瓦塞尔代表性的大项目。难得在都市中有这么大一块基址,而且市长指名要让洪德特瓦塞尔先生依其理念自由发挥,拜托其他建筑师、工程师尽量配合。这种好事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应该也不会有机会再发生一次。洪德特瓦塞尔后来和建筑师彼得·佩里坎合作,完成了一栋“在都市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公寓”。这样的理念后来也成为洪德特瓦塞尔先生的中心思想,出现在日后的每一个项目中,这个居民楼社区从此声名大噪,成了维也纳的观光胜地,名字也干脆就叫做“洪德特瓦塞尔之家”。
怎么样可以做到“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呢?主要的想法是希望让人有住在乡下别墅的感觉。首先要有很多树,每户人家开窗都有树,这在都市中实在不容易办到。
洪德特瓦塞尔利用许多梯田状的露台,在每层屋顶露台上种树,层层高度不同,让不同楼层的住家都可以对到其中一层的露台,打开窗户就有树。这些绿化的露台有些从中庭就有缓坡可以登上,形成地面绿地的延续,好像乡下的小山坡一样;有些则是从高层住户的落地窗出来就可通达,其中一个位于二楼面临马路的露台,还变成对外经营的咖啡座。
除了露台,窗户是另一个重点;他希望家家户户都有大而有趣的窗户,可以和大自然交流,尤其是有许多树的时候,所以一般公寓的制式窗户全被改掉,换成大大小小、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窗户,有的还加上可爱的阳台,形成和周围建筑截然不同的外观。当然前面提过的“奇幻”元素也是洪德特瓦塞尔的拿手好戏,有各式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球,鼓起如肿瘤般的怪装饰,无法捉摸的自由曲线和缤纷色块,这些东西因为太特别了,现在变成注册商标一般,只要在明信片、月历、T恤、马克杯印上这些“洪德特瓦塞尔风格”的东西,价格马上跳三倍。
严肃的脸和微笑的脸
完成上面的住宅社区后,1991年洪德特瓦塞尔在维也纳又有两个重要的旧建筑整建案,两者完全不同,但结果都非常成功。第一个是一座发电厂,因为之前的公寓太成功,市长又属意请洪德特瓦塞尔来帮发电厂变脸(这回市长已经换人做了,但还是对洪德特瓦塞尔同样礼遇)。可是洪德特瓦塞尔先生竟然不干!原因是这个燃烧垃圾兼发电的工厂会排出大量废气和污水,这和他“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背道而驰,市政府也因此受到刺激,决定在改建的同时也增添设备,让排污的问题达到最严格的标准,绝不把祸害留给子孙。洪德特瓦塞尔先生了解后,不仅同意设计新的外观,而且还不收设计费!你想想,维也纳的市民因为一个艺术家的理念,不仅有了一座美观的电厂,还得到了干净的环境,有吃又有拿,实在是太幸福了。
当然完工之后,这是一座最不像电厂的电厂。在一般书上的评论是,洪德特瓦塞尔成功地拿掉了电厂或焚化炉常见的严肃紧绷表情(因为机能需要,外表会有很多管线、烟囱、机具,等等),换上一张高兴、快乐的笑脸。把机械元素巧妙地躲起来,又完全不妨碍原有的机能。说真的,最后这个电厂的脸,快乐得好像幼稚园的联欢会,请幼稚园老师来刻意布置都没办法弄到这么可爱。
素人风格的亲切美术馆
改建的第二个项目今天叫做“维也纳当代美术馆”,当年从废弃家具工厂改建成展览馆的房子。乍听下去,“当代美术馆”、“家具工厂”都应该是大尺度而且正经严肃的建筑,像伦敦最近当红的由废弃发电厂改建的泰特当代美术馆就是如此。但只要是让洪德特瓦塞尔来搞,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定会是亲切、素人风格、微笑的美术馆。
事实上,这做家具工厂本身的规模不太大,建筑有四五层楼高,前后两面,一面紧挨着小巷住宅区,另一面则朝向河岸的快速道路,有块原本用来装卸货物的空地。改建后的美术馆要拿哪一面来当正面,挺让人伤脑筋,最后洪德特瓦塞尔拿出惯用手段,尽量种树,融合人、建筑物与大自然,不特别强调谁是正面。
来面对河岸有空地这一侧,变成美丽的花园和咖啡座,房子隐身其中,洪德特瓦塞尔自然会加上许多户外楼梯及露台,一样在不同高度的地方都想法子种树,于是人、房子、大自然又巧妙地结合了。另一侧临巷道这边,因为是紧贴着马路的一块完整建筑形体,没办法动大手术,做出什么阶梯式露台,洪德特瓦塞尔只好把它当成一块大画布,在上面作起抽象画来。不过他本性难改,硬是找到几扇窗户可以加些阳台、花圃来种树,让绿意穿插其中。楼下紧挨人行道的部分,也额外加些凹凹凸凸的东西,塑造出一个入口玄关的感觉,所以前、后两个方向都可以进入美术馆,各有各的味道,分不出哪边是正向或背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作设计的人习惯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作变化,例如整栋楼房的外墙画要更新。就在上头玩分割、玩材质。可是洪德特瓦塞尔在这几个项目里,还发挥了第三度空间的变化,将平面抽象画进一步演变成奇幻雕塑,里面加上阳台、露台自然是手法之一,连地面、墙面都可以没来由地鼓起一块,像是人造小山丘的玩意儿,这可是一般建筑师不太敢尝试的。
(朱沛亭,台湾南亚技术学院建筑系讲师。感谢三联书店。)
开讲“创业经”
无论事务有多繁忙,同青年人分享阅历、交流人生智慧,老胡总是会欣然前往。4月30日,应河南省工商联举办的高校创业论坛之邀,老胡来到来到河南科技大学,以自己的创业历程为例解答学子们创业路上的疑问与困惑。
管理问题的“头脑风暴会”
“在任何时点上,模式都有优化的空间,要抱着积极的心态不停地进行反思。”就“集团成本控制”和“管理架构优化”这两个议题,4月6日,集团第一梯队管理人员在中牟建业农庄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诚如老胡所言:管理的问题是始终伴随着企业发展过程的。借助团队的力量进行“头脑风暴”,把成长中的问题集中歼灭,专题研讨会在无形中承载着更多意义。
大山见证的五年
五年,是一段足以让人刻骨铭记的历史回忆。作为省域化发展战略最具有标本意义的城市公司之一,三门峡公司一路走来的历程,足使许多人唏嘘、感动。4月16日晚,在一个具有浓郁豫西风情的小山村,三门峡公司举办的五周年庆典活动别致而温馨。泥土的清香,村民的纯朴,无不在加深大家对于自身使命的理解。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
站在地域与行业的高度,一本杂志如何表达一个时代的思绪,如何反映一个时代的沉浮? 4月25日,春天的建业中牟农庄绿草如茵、胜友如云,2008《建业》月刊年度研讨会邀请省内外的朋友们欢聚一堂探讨杂志发展之道。围绕“假如我是主编”、“影响一生的杂志”、“培养自己的受众”、“河南需要怎样的杂志”四个主题,省内文学界的泰斗、省外撰稿人、省内媒体人以及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代表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杂志梦和对一本有理想有责任的杂志的期待。
亲子乐园
抬花轿、转转乐、袋鼠跳、揪尾巴、蒙面找爸妈……20多个精心准备的亲子游戏热闹了济源森林半岛社区。大人参加活动,以童心体验运动;孩子尽情游戏,在快乐中启蒙智力;而建业所倡导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意趣,也在欢腾中广泛扩散。
一起长大
“一座座美丽的高楼拔地而起,红色的斜坡屋顶,淡黄色的墙壁,精致的外凸观景阳台,它们就像一群漂亮的姑娘站在那里欢迎我们。‘小树,再过几个月,我们就会搬进来的,我们一起长大吧。’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小树在风中轻轻摇摆,好像懂了我的心思。”参加完信阳公司组织的小区植树活动后,9岁的小业主卢苗卉如此幸福飞扬。
无印良品的思想背景有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就是在对减少浪费的简朴和毫无装饰的朴素当中发现美感和价值的意识。
原研哉经常引用的比喻就是“我要这样的”和“这样就可以”的比较。无印良品追求的不是“我要这样的”而是“这样就可以”。可以明言“我要这样的”的社会,从某种意义来说是自由的好社会。但是过于强调“我要这样”的话,世界就不能维持下去了。
所谓的“近现代”追求的正是让每一个生活者可以主张“我要这样”的社会。之前,只有王公贵族可以实行“我要这样”,而一般的老百姓受压迫,被强制忍耐。
与此相反,在“近现代社会”里大家都可以自由地主张“我要这样”,比如说“我要去巴黎”、“我要看东京”、“我要去布宜诺斯艾利斯”或者“我要当实业家”、“我要当画家”、“我想开面包店”,等等,由自己去决定住所、工作、房子,还有吃的东西。在这样的近现代社会,怎么去管理“我要这样”才是民主主义,“我要这样”的竞争才是经济。
就是说,20世纪就是“我要这样”的时代。但是在现在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各自主张“我要这样”的话,就陷入僵局了。环境、资源、各种文化,还有宗教等,如果大家都主张“我要这样”的话,就互相避免不了冲突。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这样就可以”的思路方式。
无印良品的思想就是“这样就可以”的思想。有的时候,为了达到“这样就可以”的想法,人们还需要放弃一些要求或心里留有一点点不满。如果人想要吃“北京烤鸭”的时候,反而想到“只能喝点粥就可以”的话,会让人感觉到有点索然寡味。但是无印良品的 “这样就可以”指的不是这样的。
我们创造东西的时候针对的目标是高水平的意识标准。就是说把“这样就可以”的意识当中的不满和放弃都拂拭干净,避开过剩的因素的同时,能够以理性和自尊心来主张“这样就可以”的意识水平。所谓的日本文化背景中的优点,就是在那些质朴的东西中能够找到价值。
再说,合理地运用“质朴”的智慧也是日本古来就有的。日本的文化本来就善于有意识地在朴素或简朴的东西当中寻找审美感。在此,所谓的质朴,不仅指它在设计上的简朴,而指很多人看了它以后,可以寄托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意象。假设有一个18岁的学生看了一张桌子,觉得“这是我正想要的桌子”。与此同时,如果另外一个55岁的老年人也对同样的桌子感觉到“这就是我想要的桌子”的话,那么可以说这个桌子可以有弹性地去应付各种需求。这样不偏不倚的“中庸”正是质朴的质量。
不是给18岁的人准备适合18岁的人用的简朴的桌子,然后给老年人准备另一种简朴的桌子,而同样一个东西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的需求,这样自由自在的,也可以说是具有一种“空”(emptiness)的性质才是质朴的质量。
表现这样有弹性的质朴性是很不容易的。这绝对不等于是“不需要设计”。反而,具有非常高质量的设计的时候才能达到。对此,日本有追求“简朴之美”的传统。这也是无印良品的大背景。
世界粮价上涨是“沉默海啸”
世界粮食计划署日前表示,世界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使全球一亿多人深陷贫困,也是粮食署成立45年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粮食署执行主任希兰指出,2004年印度洋海啸导致20多万人死亡,1000万人的处境更加艰难;当时,各国政府、企业和私人共同努力,捐献出创纪录的120亿美元用于救灾和灾后重建。她呼吁各国政府、联合国各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合作,为粮价上涨问题寻找综合的解决办法。
信息来源:联合国
美国经济最可能出现V形衰退
美国的经济衰退将呈现何种“形状”?会不会是V形衰退——时间较短,程度不深,经济增长率很快恢复正常?会不会是U形衰退——最初的经济滑坡之后是较长的疲软期,然后缓慢地恢复正常?会不会是L形衰退——经济停滞多年,就像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或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那样?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V形衰退,但经济衰退有深化和延长的巨大风险。美联储成员预计,经济活动在今年上半年会萎缩,下半年则会恢复增长。2009年最后一个季度的经济同比增长幅度将高于正常水平。
出现V形衰退的可能性显然相当大。但美联储的高层官员认为,最不确定的一个因素在于房地产业前途未卜。只要房价还没有明显出现触底反弹迹象,金融市场就难以恢复正常,消费者开支也就仍将承受巨大压力。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伦敦金融机构 “血腥的一天”
信用紧缩危机持续发挥威力,4月17日当天,在全球重要金融机构云集的伦敦市有1000多名员工失业,被媒体称为“血腥的一天”,预估今后还会有更多金融人士失业。
瑞士银行UBS宣布,今年6月前将解雇900名在伦敦的员工,知名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近期也宣布,将解雇全球4000名员工,预估在伦敦的4500名员工中,将有400人被迫离职。媒体报道,全球第一大银行花旗银行计划遣散1000名伦敦办公室的员工。
摩根银行曾预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将横扫伦敦金融圈,预估每十名金融从业人员,就有一人会失业。
信息来源: 《世界财经报道》
巴菲特投资哲学是宝贵财富
近期,《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最新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美国“股神”巴菲特凭借620亿美元个人财富成为全球新首富。
排名并不重要,但巴菲特50多年来一直保持资产的增值的确令人惊叹,尤其在目前美国金融业普遍遭遇次贷危机的情况下,更显得不同一般。巴菲特一生中的投资从不亏损,历史上无数次市场灾难对他几乎没有影响,这恐怕是巴菲特之所以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这位“股神”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巴菲特,不像一般股民那样每天看股票,他根本不关心股价的波动,他的办公室不装接收股票行情的设备。他的工作主要是每年看成千上万份公司财务报告,从中发现投资机会。
巴菲特赚钱的神话故事太多了,不过,他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不在于他赚了多少钱,而是他不亏损。他给投资者的忠告是:投资的第一原则是不亏损,第二原则是牢牢记住第一条。巴菲特认为投资需要的只是常识,不买不懂的东西。
已经77岁的巴菲特正在考虑接班人,也许,不久后巴菲特就将引退,离开他钟爱的投资舞台。但是,他留下的投资哲学是笔宝贵财富,值得每个投资者认真学习。
信息来源:《商界》
气候变化可能引发世界大战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发表的报告说,由于各国未能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至今人类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等威胁缺乏应对能力,这等同于忽视核扩散和恐怖主义的威胁。
报告警告说:“如果气候变化不能放缓,超过环境极限,将成为国家冲突的主要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将导致国际地缘政治版图发生根本变化,迫使各国重新考虑其利益,改变目前的国家关系。例如,今后英国的能源与气候安全将日益依赖于与其他能源消费大国建立紧密的联系,而非依赖于和石油生产国的关系。如果要避免世界气候变化的最恶劣后果,每年的能源研究经费需增加10倍,至大约200亿美元。
信息来源:英国《每日电讯报》
中国在全球各经济体风险系数排行榜位列第54名
近日欧洲货币(Euromoney)刊物发布全球各经济体风险系数排名,在全球风险综合排名中,中国位列第54名。在考虑腐败因素的经济风险排名中,中国位于第52名。卢森堡、挪威、瑞士在两个指标上均分列前3。美国因为经济看跌以及总统选举前景不明朗,在两个指标上分别排名第11和第10,较上年排名均下降1位。
欧洲货币杂志每年均对全球各经济体经济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发布排名,评价指标共9大类,包括政治风险(权重25%)、经济表现(权重25%)、债务履行(权重10%)、债务重组(权重10%)、信用等级(权重10%)、金融市场进入障碍(权重5%)、短期融资(权重5%)、资本市场(权重5%)和惩罚措施(权重5%)。
信息来源:《Euromoney》